歷經五年研發 華碩ROG Ally掌上型遊戲機的四個設計核心

143

華碩ROG Ally掌上型遊戲機發表後受到玩家社群熱議,因將Windows 11濃縮到掌上型體積,還可維持效能玩3A等級遊戲,大幅提升電腦遊戲遊玩便利性。華碩在媒體體驗會中談到ROG Ally的誕生初衷,以及ROG Ally的設計理念,提供給有興趣的玩家們進一步了解。

ROG Ally誕生初衷

華碩認為PC遊戲和家用主機遊戲在過去30年間,已從2D發展到3D到現在的4K,但掌機卻沒跟上,大約落後3-5年。如今處理器技術已經成熟,因此想推出至少能在Full HD解析度,順玩電腦3A遊戲的掌機,目標是讓玩家在掌機上玩到本來就已經在電腦上擁有的遊戲。

ROG Ally採用Windows 11 Home作業系統,支援Xbox Game Pass、Steam等跨平台遊戲(圖・華碩)
ROG Ally採用Windows 11 Home作業系統,支援Xbox Game Pass、Steam等跨平台遊戲(圖・華碩)

經過五年的設計探索歷程,華碩歸納出4個PC game掌上型遊戲機的關鍵:操控性、視聽效果、效能、相容性。

ROG Ally的操控性

拿在手上玩一定需要合手,掌上型遊戲機約80%左右的操作是用大拇指,大拇指的操控性最重要,再來是手腕跟手掌。

ROG Ally選擇與Xbox控制器相同的配置,所有按鍵都安排在大拇指能碰到的熱區範圍內,如此玩家就不用重新適應。ABXY四個按鍵表面相較一般控制器做得更平滑,華碩認為這樣長時間按手指比較不會累。

左右L1/R1肩鍵附近面板有2度稍微向下傾斜的切角,手掌握持區表面有14度切角,握持區表面加上代表ROG Cyberpunk Slash設計元素的斜紋,背面也有ROG三角紋,提高握持穩定度同時彰顯品牌形象。

背面額外提供兩顆M1、M2自訂鍵,外型不是平的而是凸起的稜角造型,這是為了避免誤觸,同時也可以讓指頭放在上面休息。

ROG Ally的按鍵模仿Xbox控制器配置,都設計在機器上半部,手指可及的範圍內,背後有雙風扇進氣口,熱氣從上方排出(圖・華碩)
ROG Ally的按鍵模仿Xbox控制器配置,都設計在機器上半部,手指可及的範圍內,背後有雙風扇進氣口,熱氣從上方排出(圖・華碩)

華碩提到就操作性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重量」,要能長時間拿著玩就不能太重。他們原本的目標是希望ROG Ally能降到600克,一開始在維持效能又有雙風扇的情況下,原型機的重量是700克左右。

後來他們把散熱鰭片降到0.1mm厚度,把APU位置的上蓋挖空,減重同時增加散熱空間,面板及電池支架改用輕量鋁材,最後還是只能降到608克。對比市面上類似的掌機,Steam Deck重量為669克,Nintendo Switch 7吋的OLED版重量為420克。

華碩研發ROG Ally歷經5年,之間嘗試過各種原型(圖・Matt Kan)
華碩研發ROG Ally歷經5年,之間嘗試過各種原型(圖・Matt Kan)

ROG Ally的視聽效果

聲光效果對gamer來講當然也很重要。ROG Ally採用7吋Full HD 120Hz IPS觸控螢幕,反應時間7毫秒,1000:1對比度,500nits亮度,支援消除畫面撕裂與延遲的AMD Free-Sync技術,並以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耐刮抗摔玻璃保護。

以上算一般電競螢幕規格,比較特殊的是在表面加上一層Corning Gorilla DXC塗層,用以減少表面反射,反光折射率大約從4%降到0.6%,在明亮或戶外環境玩起來應該會比較輕鬆、視覺干擾比較少。

音效採用與華碩ROG Phone類似的配置,雙前置喇叭支援Dolby Atmos環繞音效,以Smart AMP智慧放大器技術增強音量、抑制失真,也有支援Hi-Res Audio高解析音質。

ROG Ally搭載7吋螢幕,表面有Corning Gorilla DXC抗反射塗層,左右搖桿下方為雙前置揚聲器(圖・Matt Kan)
ROG Ally搭載7吋螢幕,表面有Corning Gorilla DXC抗反射塗層,左右搖桿下方為雙前置揚聲器(圖・Matt Kan)

ROG Ally的效能

掌上型電腦之前市場上也曾出現過,不過效能是一大問題。華碩表示以他們的硬體實力,幾年前就可開發出類似產品,但缺少適合的處理器。到了現在2023年,他們在筆電上看到了新製程已經可以達到效能、節熱、耗電的平衡,可以提供良好的Full HD解析度遊戲體驗,因此在今年放到ROG Ally裏面。

ROG Ally搭載的是AMD Ryzen Z1系列APU,採用4奈米製程Zen 4架構、RDNA 3顯示核心,都是AMD最新的技術。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評測文章,在Full HD下遊戲效能全開是沒問題的,只是電量耗得也快。不過PC game的好處就是玩家可以視需求調整,自己在效能與續航力間取捨。

如果把ROG Ally拿來玩雲端遊戲的話,也有支援到Wi-Fi 6E的網路速度。

ROG Ally支援UHS-II microSD記憶卡,電源鍵有指紋辨識功能,支援Windows Hello登入(圖・Matt Kan)
ROG Ally支援UHS-II microSD記憶卡,電源鍵有指紋辨識功能,支援Windows Hello登入(圖・Matt Kan)

ROG Ally的相容性

雖然ROG Ally是掌上型遊戲機,華碩也為其設計了應用於多人遊玩或進階電競的使用方式,並提供相關周邊配件可選購,與他們在電競筆電、電競手機的模式一致。華碩為ROG Ally設想的遊戲情境有三種:Me Time、We Time、Pro Time。

  • Me Time:標準的獨自遊玩情境,華碩設計了旅行保護殼、真無線電競耳機搭配使用。
  • We Time:多人遊玩情境,ROG Ally可透過藍牙配對最多4支遊戲控制器,以「ROG電競多合一充電器」連接電視等大螢幕,便可一邊充電一邊玩。
  • Pro Time:進階電競情境,此時可連接內含NVIDIA GeForce RTX 4090顯示卡的「ROG XG Mobile」,便可成為迷你電競桌機。
透過「ROG電競多合一充電器」可連接HDMI線在電視顯示ROG Ally畫面,並同時充電(圖・華碩)
透過「ROG電競多合一充電器」可連接HDMI線在電視顯示ROG Ally畫面,並同時充電(圖・華碩)

ROG Ally適合買嗎?

從另一款類似的掌上型遊戲機Steam Deck來看,已經證明此類產品受到市場肯定,主要考量的應該是自己的使用需求。

其實華碩ROG Flow系列電競筆電也著重行動性與擴充性,「ROG XG Mobile」外接顯卡便是與ROG Flow系列筆電一起推出的。若只是要在外玩電腦遊戲,電競筆電已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市面上也不乏入門款平價遊戲筆電。

掌上型遊戲機的優點在即時,機器本身就附操控功能,拿起來就可以玩,隨時可停止,很適合善用零碎時間的情況。對於有玩PC game的玩家,可以讓遊戲進度推動得更緊湊。

只是Nintendo Switch的420克已經有人嫌重,608克不是最重但也得評估一下。另外,ROG Ally在重度遊戲的情況可玩2小時,快充30分鐘可充50%電量,也要看看是否能負荷自己的遊玩量。

ROG Ally共推出兩個版本,分別搭載AMD Ryzen Z1/Z1 Extreme處理器,台灣只有推出效能比較高的Z1 Extreme版,建議售價23,999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