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馬祖、澎湖等地都養蚵仔,這些蚵仔大多是平掛或垂吊在海上,只有金門很不一樣,他們是給蚵仔花崗岩,讓蚵仔直接附著在花崗岩上生長,號稱「金門石蚵」。
金門石蚵跟台灣各地蚵仔基本上同樣都是「葡萄牙牡蠣」品種,唯一差別在於它是附著在石頭上生長。石頭上空間不大,很擠,所以金門石蚵都是小小一顆長不大,但因養在潮間帶,每天有12個小時漲潮時泡海水吃浮游生物,另外12個小時退潮時要接受太陽與強風磨練,因此雖然小顆,但風味很濃,口感很Q彈,基本上只要吃過都會忘不掉。
前兩天跟著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審查委員到金門,由金門民宿-北山洋玩藝古洋樓民宿Quemoy B&B老闆Jack跟妹妹Amber與媽媽一起帶領走進古寧頭的石蚵田海域,底下用圖片介紹一下石蚵是怎麼來的。
金門石蚵的養殖方式
仔細的看,海邊石頭上滿滿都是蚵仔。但因生存空間狹窄,每顆都小小的。但因每天都要歷經漲潮與退潮,等於是被動運動與日曬磨練,所以口感非常Q彈,海味很濃。養殖的石蚵,就是這樣給它一條一條切成長條狀、下方插入海沙之中的花崗岩。遠看有點像石像,所以當地人別稱「海上兵馬俑」。
石蚵的養殖方法,簡略來說,大概是收完蚵後就把花崗岩放倒於海中稱為「倒石」,目的有點類似洗滌。等清明節時就把所有石條交叉放倒在海中稱為「車石」,目的是花一兩個月時間讓海中野生蚵苗附著到花崗岩上。等農曆6月就把石頭立起來稱為「豎石」,目的就是正式開始養殖了。到了農曆9月後就可以採收,採收方式就是用Jack手中這把採蚵刀把石蚵從石頭上鏟下來,稱之為「擎蚵」,如此收蚵擎蚵直到隔年清明,如此重覆。
石蚵如果有足夠空間,持續養個兩三年其實可以有手掌大,但養殖時間愈長風險愈大,因此金門人通常都小小顆就收。看Jack手中這個石蚵,就是一般常見大小。海邊人吃蚵仔,經常用礦泉水沖沖就吃,講究點的則會用冰水冰鎮一下再擠點檸檬,又Q又彈又鮮。但城市人如果胃腸弱,加上考量海洋弧菌等海中病毒與細菌,儘可能煮熟再吃才安全。
廈門的牡蠣煎,來到金門變成石蚵蚵仔煎,再來到台灣變蚵仔煎。石蚵蚵仔煎這樣一盤大概150元,主要因為石蚵小,採收不易,通常一斤250元比較貴,蚵仔煎時用量多,加上大量蔬菜,比台灣的好吃很多。金門風大,手工線麵品質很好,所以石蚵蚵仔麵線也超級好吃。金門人的蚵仔麵線跟馬祖人的老酒麵線一樣,都一定要加煎過的荷包蛋。
北山洋玩藝民宿
「北山洋玩藝民宿」由金門國家公園整修後作為古厝民宿使用。老闆Jack原本在台北擔任婚紗攝影師,妹妹Amber是設計師,但家族原本就是金門古寧頭北山人。在台北出生長大的Jack有一年來金門,看到故鄉這棟建築,美到讓其難以自拔,因此辭掉工作,回金門經營民宿,也把妹妹跟媽媽一起拉回金門,並致力於傳遞當地石蚵產業文化與味覺之美。
從「北山洋玩藝民宿」2樓可以俯瞰古寧頭的閩南古厝聚落,民宿本身欄杆是早年加了蚵仔殼磨粉後的建築,不只花紋獨特,還能防潮。「北山洋玩藝民宿」不只外觀美,內部也整理得非常有味道,2樓除了詩書禮教的書法對聯外,大廳內還有鄧麗君畫像跟撞球檯,背後都是當地曾發生過的文化故事。因為曾經是攝影師,Jack帶領石蚵遊程時會幫遊客拍很多漂亮照片,平常大廳中也可見到其攝影作品。
本文《金門石蚵》轉載自陳志東Facebook。